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宋豆豆,杜巧梅广州报道
“小鹏G6580Max版本价22.99万元,目前可直减5000元,另外双十二抵扣券5000元,共优惠1万元,在本月底前完成开票,还可享受广州市补贴6000元,黄埔区补贴3000元,最终价21.09万元。”
12月10日,广州一小鹏工作人员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刚刚表示出对该款的意向时便直截了当报价,并催促尽快下订――“今天下单还可以赠送2万元积分和1500度/年(四年)的电卡,活动真实有效,但今晚12点就截止了。”
“现在购买昊铂HT至高享受价值3.2万元限时上市权益,包括免费升级价值1.2万元豪华尊享套餐(Nappa真皮座椅、后排座椅加热等)、置换至高享受8000元款减免、免费赠送及安装充桩价值6000元、2年0息金融政策6000元,以及广州市补贴6000元。”小鹏门店正对着的昊铂门店工作人员也激情介绍着年终福利,并在记者离店不久发消息称“建议尽快下订,优惠只到本月底。”
在鸿蒙智行展厅摆着的两台问界M5和问界新M7也挤满了前去看的人,刚刚签完单的销售人员又很快投入下一组客人的接待中,在他口中,卖“爆”了的新M7智驾版提周期至少8到10周,标准版需6到8周,智界S7将在月末前到店。
除了“磨刀霍霍”的新造企业外,合品牌也给出了大幅优惠:一广丰田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凯美瑞低至14万元起,直接降价4万元,威飒降至17万元,优惠5万元左右;上大众ID系列型优惠3、4万元。豪华品牌中奥迪A4L部分版本降价近10万元,落地在27万元左右,纯电型Q4e-tron40创境版优惠后落地不到25万元。
事实上,进入四季度起,厂和经销商就已经进入全年目标冲刺阶段,逐步加大终端的促销力度。临近岁末,企进入清库存冲销量的“百米冲刺”期,折扣和优惠力度往往很大,没有卖不出去的,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在价格战席卷全年的当下,这一现象更甚。
“2023年国内市场的情况跟往年不太一样,销量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好,此前预判四季度整体销量655万辆,但从最近这两天降价情况看,实际销量还要好一点。”12月7日,国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表示,今年消费市场增长的难度比往年都大,增长动力基本来自厂和经销商降价促销,而不是由需求侧增长带来的,即使如此,今年总体市场销量仍然达不到厂目标销量和,所以12月份又开始新一轮的降价。
仅有四成企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超80%
今年年初,特斯拉国产型最高降价4.8万元的做法直接吹响“价格战”号角,引发国产新能源降价潮。“价格屠夫”的重压下,企为了增强自身在价格战中的耐力,陆续将“降本增效”提上日程。继3月湖北市平地一声雷引发价格大战、8月造新势力和传统企共同开启降价潮后,为了在收官际冲击销量,多企“血拼”12月。
与今年年初由特斯拉率先发起价格战不同,年尾收官战由比亚迪打头阵,为冲300万销量降价。12月1日,比亚迪宣布由秦、汉领衔的王朝网推出限时燃油转订基金,最高优惠2万元,仅限12月。“汉EV、汉DM-i型优惠1万元,汉高配版可优惠2万元,另外还有广州市最高8000元补贴可以申请,已经是今年内给出的最大优惠了,仅限这个月。”一位比亚迪销售人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此外,秦PLUSDM-i也给出了1万元的优惠,限时售价8.98万元起。继今年2月秦PLUSDM-i首次将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内后,此次再次杀入了9万元以内。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超过15企加入到年底降价冲销量阵营中,或直接降价,或推出“双十二”限时价抵扣,或赠送选装权益、金融贴息、保险等。除了比亚迪以外,上市不久的极越01宣布全系降价3万元,极氪001直降1.6万元,零跑最高优惠1.7万元,理想L7、L8最高优惠3.6万元,小鹏、哪吒、智己、深蓝、五菱、上大众、上通用、广丰田、广传祺、吉利、长安等均不同程度参与到这一轮价格战中。
“从去年下半年,燃油的终端成交价格就已经在逐渐往下走了,市场盘子就那么大,大的竞争很激烈,为了卖就只能加大优惠力度,降价一直都存在。”某合企的4S店销售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多企都发海报说官方优惠,有一些现在买确实能够便宜,但其实有一些企海报上的价格比行情价要高。
从企的角度看,降价对销量的促进作用立竿见影,已有部分品牌尝到了“甜头”。上大众自7月降价以来,已连续五个月销量过万。随着销量走高,上大众销售人员的话术也从前的“现随便选”变成了“没需要等”。
上大众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上海上大众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俞经民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做出ID.降价的决定很艰难,好在结果是好的。只要有销量,我们就不慌。”
值得注意的是,一波波的降价潮,是愈发“内卷”的环境下企丝毫未减的销量重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了15企今年1-11月的销量数据,其中仅有理想提前完成目标,岚图实现了全年销量的最低目标(4万辆),比亚迪和吉利完成年度目标的90%左右,广集团、长安、奇瑞全年销量目标完成率超过80%,2022年被视为“黑马”但今年表现“哑火”的哪吒成为头部造新势力中唯一销量下滑的,且全年目标达成率不足50%。
“产品的价格是价值决定的,可能基于供需关系产生波动。但目前在整个行业里,由于油电争、传统势力和新势力争、自主合争,价格战打得此起彼伏,很多产品的价格远远偏离了价值。用我个人的感觉讲是卖出白菜的价格,这不利于新能源行业真正高质量发展。”深蓝CEO邓承浩认为。
比亚迪海洋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张卓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价格战主要是新能源和燃油的份额争,通过油电同价跟燃油抢份额,造就了燃油大幅下降。“随着大都进入新能源赛道,产品越来越多,明年新能源和新能源间的战争就会开始,它俩一打架,可能燃油继续受伤害继续降价,明年会是个大混战。”
新能源高速增长动能不足?
价格战的本质是合理牺牲利润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并非高毛利行业,企毛利率基本维持在15%左右。当需求减弱,企们不得不发起价格战以刺激销量,降价一向是销售中最为有力的营销手段,也是底牌,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从价格战中活下来。
特斯拉CEO马斯克多次表示愿意牺牲盈利能力来换取销量,这一策略一度是奏效的。但特斯拉三季度财报盈利和交付量均低于华尔街预期,毛利率被价格战所累为17.9%,创四年来新低。财报公布后,特斯拉股价下跌超9%。
在徐长明看来,今年以来此起彼伏的“价格战”下,包括豪华品牌在内的绝大多数品牌很难兼顾利润和份额,各个企业的共识是市场份额比利润更重要。
“销量不够时大都降价,降价是短期最有效扩大销量的武器,‘价格战’是常态,未来1-2年内还会持续,12月份的降价比预想还要猛烈。”徐长明预计,2024年国内乘用销量还会实现增长,但增长动力与今年不一样,会由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推动。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11月,国内乘用市场零售量达到208万辆,同比增长26.0%,环比增长2.4%。今年乘用累计零售1934.5万辆,同比增长5.3%。其中,新能源乘用零售84.1万辆,同比增长39.8%,环比增长8.9%;今年以来累计零售680.9万辆,同比增长35.2%。
“今年11月市零售环比小幅走强,原因在于新能源的增长动力和小批量A级国六燃油清库。同时,相较于历年年末促销力度收缩的特征,今年11月市促销力度持续增大,燃油和新能源促销环比增加,特别是针对性的增换购促销和地方补贴,推动购需求释放。”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然而,受燃油销量下滑和新能源增收不增利影响,今年以来此起彼伏的“价格战”正侵蚀行业利润。
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71149.9亿元,同比增长10.4%;但制造业利润3459.9亿元,同比仅增长了0.1%;制造业利润率为4.9%,和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6%的平均水平相比,行业仍偏低。
一方面,碳酸锂价格下降、电池价格回落,“油转电”趋势延续,价格战将进一步持续,燃油市场仍是较艰难的局面。企总体利润处于低位,今年1-10月利润率仅有4.5%;合企的利润奶牛效应进一步降低,自主企的外部金支持减弱;除头部企业外,新能源仍面临一定的亏损压力,亏损卖的规模难以持续扩大。
另一方面,经销商盈利情况普遍严重下滑,随着促销力度加大,今年年末尤为艰难。尤其是12月背负着年底公司运营指标和单店销量双重指标,压力巨大。
有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没有适当的单利润无法保证企业良性发展,通过牺牲利润、甚至用达不到直采价格的销售价格去竞争,是对行业生态的破坏。
此外,从新能源近期市场销量数据来看,近期纯电增速放缓明显;插混同比增速较高,但近月来的插混环比走势明显放缓,因此2024年的插混增长速度也会明显放缓;今年增程式电动的增长加速明显,但规模有限。
这也意味着,当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量级,新能源增长的速度会放缓,未来新能源高速增长的动能或许不足。
乘联会指出,2024年的新能源市场面临一定的需求群体结构压力。从国保险数据分类的出租、单位、私人三大购买群体来看,目前出租网约市场的规模接近暂时饱和;单位用电动市场的纯电动和插混型需求逐步平缓;私人市场中,限购城市的新能源占比下降,大城市高端群体购买电动占比下降,中小城市和县乡市场的销量占比已经提升较大。
因此,在当前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量级的背景下,新能源增长的速度会放缓。油电同价策略在当前市场发挥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但短期内相关企业利润水平承压颇深。
需要思考的是,在商业竞争的战场里,一味靠降价打败对手的逻辑并不成立,当新能源市场逐步进入饱和竞争的阶段,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战略布局、乏善可陈的产品若单纯依靠“以价换量”,注定无法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