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飘逸 生活时尚 岁月安好

全球首个!光启技术联合中汽成立汽车行业紧缩场实验室

团车有活 2023-12-12 浏览()
- N +

12月7日,中研与超材料龙头光启技术在天津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建设联合实验室,共同打造行业全球首个紧缩场测试系统,为新能源整通信提供更领先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

业内人士预测,此举将有望彻底解决全球新能源领域普遍面临的通信技术难题。一旦该标准体系建立,全球智能联网、无人驾驶等应用将会快速落地,全球智能将迎来一个新时代。中国新能源的领先优势,也将进一步加强。

杀入智能领域

近年来,随着三电技术的持续迭代,新能源的销量越来越大。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中国乘用上险量累计1990.53万辆,同比下降2.01%;而智能网联L2级乘用上险量累计694.08万辆,同比增长45.6%,且乘用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经达34.9%。整的智能化程度,已经成为新能源战胜传统燃油的核心优势,也是未来整个行业的主流趋势。正因此,近期新能源板块的多项利好,在本市场激起了轩然大波。

11月25日,长安与华为签署了《投合作备忘录》,计划一个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共享平台。受此消息影响,“华为+”概念短短几天涨幅超过30%。

紧接着,塞力斯、江淮又纷纷宣布与华为签署《智能新能源合作协议》,继续拉动概念持续上涨。此外,主打自动驾驶的小米预计于2024年一季度量产,该利好有望接棒“华为+”概念,成为智能板块新的上涨驱动力。

有机构预测,在新能源整成本体系中,未来几年软件成本占比将由15%升至60%。在新能源时代,无论电动化型的电池管理和能量控制,还是数字座舱与自动驾驶,亦或是联网、导航、通信等,都需要依靠智能化进行驱动。智能化和通信性能,无疑是中国新能源打造全球竞争力的重中重。其中,如何在系统集成后确保天线模块和整的最佳通信性能,成为评判智能智能化水平的核心指标一。作为基础保障的通信就成为影响智能驾乘体验和智能化程度的基础保障。

全球首个!光启技术联合中汽成立汽车行业紧缩场实验室

中国流通协会相关专表示,尽管整天线性能是智能网联最基础、最关键的测试项目,但是一方面目前通信行业也没有成熟的检测方案可直接应用于行业,另一方面目前行业没有相关技术标准,行业整天线测试的全球ISO/IEC标准处于空白阶段。

据了解,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领域的天线测试基本都是采用近场的方法测试,没有基站和毫米波认证类测试的紧缩场方案。但是近场测试只能测试整的通信发射能力,无法准确评估通信接收能力,因此不能实现管理整最终状态性能的目标。这既是当前全球新能源厂商面临的普遍难题,也是影响新能源升级迭代的瓶颈问题。

中研与光启技术合作,主要是看重其在超材料领域的深厚的技术底蕴。目前,光启具有多个大型紧缩场设备,在可用于整天线测试的大型紧缩场设备的数量和规模方面,全国第一。此外,光启在紧缩场测试能力方面也是行业领先,超材料工业体系的开创培养了一批紧缩场测试领域的专,技术团队创新能力领先,可基于新的测试业务领域,进行测试系统的开发设计,激发测试系统最优性能。

超材料民用市场重大突破!

作为全球超材料行业的开创者和国内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超材料龙头,光启基于超材料工业体系的构建,开创了超材料设计、制造、检测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国内最大的超材料智能制造中心、华南地区最大的电磁性能检测中心和国内最大超材料设计和仿真平台。目前和中研共建的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即是应用到了超材料技术能力平台中的检测能力部分。

随着行业格局重构,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消费新态势。天线性能作为移动通信行业的强制性要求,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紧缩场进行整天线测试,将彻底解决“通信连接不上,联网功能无法实现”的行业痛点,建立类似手机通信的天线测试标准。就像如今通信信号和网速已成为手机的基本保障一样,未来稳定联网也将成为智能的标配,全球智能联网、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应用将快速变为现实。由此,全球智能的技术迭代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市场应用的想象空间也将被彻底打开。

当前,新能源涨势迅猛。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新能源销售总量为345.5万辆,同比增长28.1%。预计到2024年,新能源市场仍将保持32%的增长率,并预期总量达到1700万辆。今年前10个月,我国新能源销量为7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8%,市场占有率达到30.4%。

受益于市场的火爆和新品热销,零部件、充电桩、液冷等板块也迎来极佳的发展机遇。然而在“软件定义”的长期趋势面前,本次中研与光启技术签约,有望破解困扰智能行业的通信难题,从而填补智能产业的最后一块拼图,推动无线通信和无人驾驶加快落地。

未来,随着以中研和光启主导的智能网联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通信性能检测将成为整检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这不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整体智能化水平,也将有助于促进联网在应用的快速、安全推行,推动新能源国际ISO标准立项,为中国产业创造更多先发优势,提升中国行业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标签: